自我檢視與自省似乎往往被認為是相同的意識活動,
兩者之間完全沒有任何差別。
我認為自我檢視的能力無疑地是使人得以自省的必要條件,
但不能將自我檢視完全等同於自省。
每個作為意識的主體的人,
都具有自我檢視的能力,
也就是可以把自己當作意識的對象、
從而進行思考、與自己對話;
而在一輩子的時間裡,一個人大概也很難完全未曾意識到「自己」這樣一個對象:
當我們在進行回憶或者預期的時候,
其實就是在意識著過去或者想像中未來的自己,
而我相信大多數人不但會回憶、會預期,
還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檢討:
思考自己過去的經驗與行動,
並且藉著這樣的思考進而決定自己當下或是往後採取的行動。
「自省」則是對自身經驗的反思,
自身的經驗一定來自回憶,所以自省也必然是一種自我檢視的活動,
但反思卻有著其特別的意義:
這意味著對於過去認定的意義、價值的重新思考,
一般所謂的「良知」或者「獨立思考」所指的就是這種進行自省的能力。
而若是要進行這樣的思考,
人必須先信仰某種形而上的宗教,也就是「認定」某些形而上的意義與價值,
而不是讓自己的思想服從權力,
也就是完全遵照社會中普遍接受的「道德」(這只是一種像餐桌禮儀一樣的社會規範)進行判斷。
不信仰形而上的宗教的人,通常同樣有自我檢視的能力,
會回憶、會預期、會檢討,但沒有良知,
只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的從眾與否而感到心安理得或者內疚,
這樣的人在服從權力的支配下,
也在「符合道德」、即自己可以施展權力的範圍內展現一種「絕對的情緒性」:
完全依憑一時的情緒與衝動行事,在其中看不到這個行為者作為一個人的主體性,
好像這個人沒有一個比較完整、而具有延續性的性格;
只有信仰形而上的宗教的人才有良知可言,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建構並持續地更新自己的精神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