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
權力的本質就是對自身與對象之間關係的控制。
若是雙方的關係涉及的範圍越廣泛,
也就越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在關係之中的權力運作,
而這可能也是無論是在個體或者群體間,
關係越親近,往往也就會產生越多衝突的主因。

甚至早在胡賽爾提出現象學以前,尼采就已發現,
在關係中的權力必然有其指向的目標,
對於個體而言,
權力的箭頭在大多數的狀況下都是指向對方,
當面對的對象(無論是個體或群體)是自己所愛的,
個體會容許、甚至樂於將關係中權力的箭頭指向自己。
這也就是布伯(Martin Buber)在「我與你」中所揭示的,
將對象視為作為主體的「你」,或者將對象視為客體的「它」的區別。

權力的箭頭指向苦難,
有權者藉著權力將苦難移轉予受制者,
如今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越來越細緻而全面的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傅柯所說的「規訓」)
「罪」最深沉的本質,
就是對於掌控自身與他者關係的欲望,
不平等的權力造成的罪咎是關係的斷裂,
而無論是對於權力關係中較強大或較弱小的一方,
這往往又使人很容易更增強掌控關係的意圖,
進入憎恨的輪迴。

和憎恨相互競爭、對立的,是真實的公義與憐憫,
這兩者都無所欲求(亦即放棄對關係的掌控),
而是出於愛的表現,
(相對於帶著欲求的偽善,諸如為了接觸永恆而禁欲等等,
十字架的一個意義即是以「真實」取代「有權」...)
這裡也顯示了在愛與自由之間無法切斷的連結。

於是,在權力與愛之間的選擇,
也就是在罪與罰之間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not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