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場域中,時不時會聽聞到同事說起關於小孩的話題。
雖然如果按照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裡面,以收入中位數作為劃分中產階級與勞動階級這個簡單的基準,我現在的同事和上一份工作的同事大多都屬於中產階級,但我發現上一份工作的同事對於教養的想法都差不多,現在工作的同事之間卻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比較像是我之前的同事,有些人感覺卻比較像我的鄰居們,也就是勞動階級的樣子。
前些日子正好在讀《不平等的童年》,引起了我對這樣的差異的好奇心,於是索性藉由在工作場域的觀察,並且對照在臺灣相似主題的專書《拚教養》,來比較看看在臺灣和美國不同的環境下,中產階級式與勞動階級式的教養型態之間的差異。在此將把我個人在讀完兩本專書後,將書中的發現與自己的觀察結果的對照、以及對於兩本專書本身之間的比較大略做個整理。
在談到教養型態之前,首先要說明,在《不平等的童年》中觀察到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教養型態相對上較具均質性,不會在中產階級家庭中見到典型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型態;在臺灣,無論是《拚教養》中的發現、或就我個人自身的經驗與觀察,臺灣的中產階級家庭有顯著的比例會採取勞動/貧窮階級式或混合式,而非中產階級式的教養型態,按照我在工作場域的觀察,我認為家庭採取的教養型態與日常的消費型態可能具有明顯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家庭中生活型態的各種層面受到階級的影響或許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接下來將先按照《不平等的童年》的結構,從兩本專書的發現與我在這段時間的觀察進行對照:
在我目前工作單位的環境中,共有6名成員,除了我以外都是Thomas Piketty定義下家戶收入在中位數以上的中產階級(雖然我本人不是,但我的原生家庭是),其中教養模式偏向中產階級式型態的有2個家庭(主管與ㄅ)、勞動/貧窮階級式型態也有2個家庭(ㄆ與ㄇ,ㄇ的小孩已成年,在觀察期間未曾與其直接接觸),個人收入屬於勞動階級的2人(ㄈ和我,我本人的部分以我的原生家庭作為觀察對象),教養模式則是混合型態,故有些行動將會作為中產階級式型態的範例,也有些會作為勞動/貧窮階級式型態的範例。
1.對小孩課外時間的安排
兩本專書發現在美國與臺灣,中產階級式的教養模式都會評估小孩的天賦,並且積極將其發展為才能,依照小孩的興趣藉由大量的課外活動寓教於樂,但是我注意到美國家庭偏好讓小孩參與團體性的體育活動和樂團,臺灣家庭則較偏好個人的音樂、藝術、外語課程或運動項目。
在我現在的工作場域,ㄅ的每個小孩都有學畫,最大的目前已經可以畫出有自己風格的插畫,主管的小孩擅長烹飪,可以做出有專業等級的成品,在我上一個職場則有同事甚至為了讓小孩在體育班學羽球而每週在不同鄉鎮之間奔波。
同樣地,無論是在美國或臺灣,兩本專書發現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模式中,家長往往認為課外活動「沒有用」而不讓小孩參與,或是單純當作是培養小孩的興趣,來避免行為偏差的風險,而不會積極將興趣發展為才能,美國家庭中給予小孩自由安排時間的空間較大,然而在臺灣家庭中家長往往更要求紀律,大多都會設下寬嚴不等的限制,或者送小孩到補習班。
ㄈ的小孩從上國中就開始補習,她也直言讓小孩學圍棋「只是讓小孩有一個興趣」,我自己也從來未被期待發展音樂才能,ㄆ則認為小孩的社團活動是學校要求才不得不參加。然而在《拚教養》和我自己在辦公室的觀察中,都沒有觀察到臺灣家長讓小孩參加團體性的體育活動的案例。
2.與小孩的互動
兩本專書發現中產階級式的教養模式中,無論是在美國或臺灣,家長與小孩間的互動有許多說理的成分,協助小孩的學習時也傾向採取引導小孩思考的方式讓小孩自己找答案,小孩對於家長的管教有協商的空間,家長並在生活中給予機會教育,採用中產階級式教養的家長會對小孩平時的活動感興趣而一起參與在其中,並且也會藉機提供相關的資訊,我的觀察與此相符。另外,美國家庭會鼓勵小孩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臺灣則沒有明顯的跡象。
在主管、ㄅ和ㄈ與小孩互動時,小孩都很敢於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ㄅ和ㄈ的小孩在面對管教的時候很習慣討價還價。ㄅ很清楚小孩的興趣,會跟著小孩玩她們喜歡的手遊、追她們追的Youtuber,當小孩說想要當Youtuber時,他也向小孩說明Youtuber要紅起來需要什麼樣的才能與條件。
而不管是在美國還是臺灣,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模式中,兩本專書發現家長與小孩的互動大多是情感交流與指令,很少尋求小孩的意見,小孩對父母的管教則只能服從,家長認為小孩的活動就是小孩的事,即使是學校指定的學習項目也不會想要參與,協助小孩的學習時在能力範圍內也往往會直接給予答案,也不太會對小孩進行機會教育,也與我的觀察一致。
我自己以前對父母的管教完全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ㄆ的小孩在面對管教時,則只敢在管教的指令有模糊空間時討價還價,其他時候只能抱怨幾句以後就去做。ㄆ和ㄇ都對小孩平常的嗜好不感興趣,ㄆ的小孩有一項暑假作業是要家長和小孩一起讀一本書,但父母兩人都不想,最後小孩只能自己把書讀完,ㄆ另外會借一些「聽說有用的」準備學科考試導向的課外書要小孩看,但在一開始的時候也不會和小孩一起看,在協助小孩的作業時,也只是告訴小孩答案要小孩背起來,有次ㄆ對我說小孩看了時下熱門的韓劇以後說想要當律師,她只回覆了「成績這麼爛怎麼可能」之類的話。
3.對教育體制的期待與互動
在美國與臺灣,兩本專書發現採取中產階級式教養的家長都會在教育體制中積極參與,主動尋求、利用學校的資源,並瞭解教育體制,期待小孩在教育體制內的表現,而小孩對於和成人交流通常也較為自信與自在,我也觀察到此現象。
我自己高三的時候不想上第八節,我老爸就去向學校要求爭取這個其實本來依法就應該要有的權益,最後讓我可以不用去上,ㄅ充分利用了小孩學校提供的資源,對於目前國中升高中的升學制度相當瞭解,並且也讓小孩依靠美術才能成功進入首屈一指的公立高職,主管和ㄅ的小孩每一個來到辦公室都會主動和所有同事打招呼。
兩本專書發現採取勞動/貧窮階級式教養的家長,無論是在美國或臺灣,往往對教育體制缺乏理解,對學校的要求單向接受,但又時常未必認同,而小孩對於不熟悉的成人也往往會迴避接觸。《拚教養》和我的觀察都發現有些臺灣家庭會只要求小孩的智育成績(書中稱為「培育階級流動力」型),有些則並不期待小孩的學業表現,但是會期待學校透過嚴格管教防止小孩的偏差行為,另一方面,貧民窟的學校方面也不期待與家長之間進行接觸,和美國明顯不同:我發現至少有兩所新北的小學將班親會的時間安排在平日下午。
在ㄆ在考慮送小孩到私立國中時,ㄇ說自己過去從國中開始就送小孩念私校,但卻表示「跟國中高中比起來,之後大學的學費更貴」,ㄆ也表示認同,顯然不期待小孩能藉此在往後取得更好的學業成就,弔詭的是ㄆ仍然會在意小孩的成績、對小孩的成績感到焦慮。ㄆ和ㄇ對於私校的作業份量一開始都表示「很心疼小孩寫作業寫到半夜」,但是不認為這樣有什麼問題;相對地,ㄈ則是一直對小孩的考試成績非常在意,希望老師「兇一點」,不停打聽學校和補習班的老師好不好,並送小孩去補習班。ㄆ有一個親戚的小孩今年升大學,老師推薦小孩可以去唸職能治療,家長卻說不知道職能治療是在幹嘛,就不給小孩去申請,ㄆ的小孩來到我們的工作場所時,剛開始也不會主動和同事們打招呼。
4.跨階級的社會資本對於教養的影響
在臺灣這個不久前才經歷工業化轉型與隨之而來大規模社會流動的社會,各種跨階級的關係到現今都還相當普遍,在《拚教養》中提到了家庭成員的跨階級關係對於教養產生影響的實例,我在觀察期間拉長以後,也在工作場域中發現了這樣的現象。
或許因為有年紀相同的小孩,ㄆ在工作沒有很忙的時候會和ㄈ交流關於小孩的話題。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ㄆ也開始會自己先接觸打算要給小孩的課外書與其他教學資源,覺得適合小孩的程度和學習方式才會真的給小孩,有時也會與小孩共學,並且開始對老師建立起權利意識,會要求小孩不要寫她認為老師出得太多的作業;而ㄆ的小孩後來在來到工作場所時開始會對同事打招呼,成績也有明顯進步,可以發現ㄆ的教養模式變得越來越具有中產階級式的特質。
中產階級式的教養型態在臺灣和美國的環境下的差異較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型態更小,主要顯現在小孩參與的課外活動項目上;在臺灣,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往往更重視紀律與服從,家長與學校之間的關係也不似美國般緊張,學校方面對家長在教育中的參與似乎也不像在美國有那麼高的期待。不過我個人認為最有趣,也仍然懸而未決的問題,還是一開始提到「許多臺灣的中產階級家庭會採取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型態」這個現象,形成的因素為何?有多普遍?盛行的比例是否隨著時間降低?對於家長與小孩之間的代際流動性又有多大的影響?
另外,跨階級關係對於教養型態產生影響的現象是否和跨階級關係本身一樣普遍?而近年來臺灣的生活空間開始逐漸階級化,又是否弱化了這些跨階級關係的連結?我想這也都是很值得再探討的問題。
關於我觀察到《不平等的童年》與《拚教養》兩本專書本身的差異,另簡述如下:
首先《拚教養》一書是以臺灣為研究場域的專書,不僅提供了很多珍貴的田野資料,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諸如將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型態分成兩個典型:一是和《不平等的童年》觀察到美國的典型相似的自然成長型,一是「培育階級流動力」型,後者也就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亞洲父母」,我認為這個模式很可能就是原本在傳統東方文化下的主流、又如上一段所提到,發現部分中產階級家庭會採取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型態,以及跨階級關係可能會對於教養型態產生影響、另外,作者引用了「象徵性寵愛」(symbolic indulgence)的概念,指父母會滿足小孩有象徵意義的消費需求,讓小孩在同儕間可以炫耀,這個概念解答了為何我小時候總是以為當老師比做工還窮的問題、還有一個有趣之處,則是書中引述一位參與實驗教育的家長的話:「體制內(的學校)被框得很死,很多孩子出來沒有競爭力。」
然而,在讀完《不平等的童年》後再接著讀完《拚教養》以後,著實發現臺灣的研究水準和美國相較起來,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以下將從幾個方面簡單歸納這兩本專書的差異之處:
1.編排結構與行文
原本以為看完《不平等的童年》以後,我可以很迅速地看完研究主題相似的《拚教養》,但是我卻花了與《不平等的童年》相同的時間才把《拚教養》看完。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不平等的童年》的結構清晰、各章節主題明確,將訪談記錄扣緊章節進行整理,並且用詞淺近、筆調冷靜;《拚教養》則未將訪談紀錄按主題進行整理,直接依照訪談對象區分章節,造成章節中沒有明確的主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時常有突然天外飛來一筆的情形,加上內文許多煽情式的敘述與詰屈聱牙的詞藻堆砌,讓全書更加難以閱讀——而這甚至還是我這個唸過兩年科班的社會學逃兵的感想,若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只是對階級與教育的關係感興趣的讀者會有怎麼樣的閱讀體驗,實在難以想像。
2.註解的使用
翻開《不平等的童年》,除了一般引用的論文、報導與統計資料以外,對於很可能有所爭議的敘述也幾乎全部都設有註解,而且註解不僅只提供資料出處,更包含了簡短的摘要說明(除了引用的內容已經在內文中完整說明的以外),作者對於在整理成本文過程中精簡的田野資料,也在註解中附上觀察或訪談的詳細紀錄,讓讀者對內容有疑問時,可以掌握作者的立論基礎與過程;《拚教養》則幾乎在各章中都有一些突然憑空冒出來、直觀上難以理解的論點,其實那裡面有很多想法都很有意思,可惜既找不到引用文獻,也找不到若論點為本研究原創應該要清楚敘述的論據,我認為這或許是結構凌亂的影響,而書中大多數的註解也只有資料出處,往往難以探知引用文獻原本的內容為何足以支持作者的論點,尤其我發現裡面對於駱明慶的〈誰是臺大學生?——多元入學的影響〉的引用錯誤,更令人懷疑引用文獻的正確性,這讓整本書的品質給人的感覺簡直像是大學生分組報告的討論紀錄一樣,甚是可惜。
3.研究設計
《不平等的童年》有一整章的篇幅說明研究方法,在其中詳述了如何將參與研究的家庭分類為貧窮階級、勞動階級與中產階級的標準,也有一整章說明了研究限制,並且透過統計資料驗證研究的取樣在美國社會中具有代表性;《拚教養》中對於研究方法的說明只有一節,且完全未提及為何僅只將研究對象分為兩個階級,書中有一整章的篇幅都在敘述收入在前1%~2%以內的家庭,我認為沒有什麼合理的原因可以不把這些家庭另外分類到富裕的菁英階級,而和中產階級放在一起。而雖然《拚教養》採取《不平等的童年》劃分勞動階級與中產階級的標準,且《不平等的童年》中發現勞動階級與貧窮階級採取的教養模式沒有顯著差異,但美國的貧窮階級有政府提供的大量社會保障、補助與福利,得以縮小與勞動階級之間的資源差距,臺灣的貧窮階級則否,在這樣的環境差異下,是否會影響臺灣的貧窮階級可能產生與勞動階級不同的教養模式?另一方面,書中將參與實驗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武斷地視為「另一個典型的教養模式」,但在未通過統計資料驗證的情況下,我對這種情況是否足以堪稱「典型」,抑或只是極少數的離群值抱持高度懷疑,而書中雖然發現臺灣的中產階級家庭有一定比例採取勞動/貧窮階級式的教養型態,也未能得知這種做法盛行的程度。《拚教養》書中也完全未提及研究限制。
4.概念的使用
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對所有書中使用的重要概念都在本文或註解中有明確的說明,甚至為了解釋文化資本的概念寫了一章的附錄,唯一看到的一個小毛病是看到「家庭的經濟狀況」(正確的概念應該是「家庭的財務狀況」,經濟狀況是指能夠製造多少經濟產值,簡單說就是可以賺多少錢;財務狀況是有多少能夠自由支配的財務資源,簡單說就是有多少錢可以用 );但我發現在《拚教養》中,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內容,諸如書中說投資、效益、報酬率是「經濟學語彙」、「晚近現代性標榜的反身思考慣習」、「西方中心的偏誤認識論」,完全不知所云,書中更將所有作者給予負面評價的思維與政策不分青紅皂白全部都歸因於「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的核心精神就是政府的退場與自由放任,書中竟稱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投入資源鼓勵新住民子女與東南亞國家連結,這個徹底與新自由主義背道而馳的作法為「國家主導的新自由主義計畫」),這荒謬到逼迫從高中開始就把「新自由主義」當成髒話的我,這輩子第一次心不甘情不願地為新自由主義說話。
5.論證的邏輯
《不平等的童年》的論證嚴謹,而《拚教養》一書最顯著、也是我認為最嚴重的缺陷,在於內文裡出現許多的不一致:在前一段才舉了個反例,後一段卻說要求父母投入大量金錢與密集情緒勞動,結果往往強化教養的性別分工、前面的章節說東南亞的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鮮少被看重為值得深入學習的文化資源,後面的章節又說新南向政策讓臺灣人變得認為外籍配偶的母國語言文化是多元文化資本、前一節說某個勞動階級家庭的家長都有工作且收入不差,只是勞動條件不好又要還債因而財務狀況不佳,後一段卻說「工作機會不足」、前段說很多家長覺得學英文沒用(我個人完全認同這個觀點),後段又說很多家長接受「競爭力」的思維擔心「小孩在鄉下念書沒有競爭力」、前面的章節說到本身為向上流動的中產階級父母,採取了勞動/貧窮階級式的自然成長型教養型態,結論的章節卻說本身為向上流動的中產階級父母,採取了勞動/貧窮階級式的另一種「培育階級流動力」式教養型態、前段說多元入學造成入學方式與選填志願的複雜化,對弱勢家庭子女不利,後段又引用實證資料說其實多元入學實施以前和以後根本沒有顯著差異。這些不一致或許也有部分是結構凌亂所造成的影響。
除了不一致以外,《拚教養》中也可以見到論證出現其他謬誤的情形:住在貧民窟的中產階級家長認為讓小孩越區到臺北上學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家庭,書中將其評斷為「父母偏好的學生多元性,控制在中產階級的範圍之內」(但貧民窟的學校鮮有中產階級與富裕的菁英階級的小孩)、認為勞動階級的家長期待小孩可以在既有的社會結構下向上流動,會合理化現有的權力關係(「想要取得更多權力」和「認為現有的權力關係是否合理」完全是兩回事)、認為新南向政策對東南亞語言文化的重視,並對新住民子女投入資源,會造成他們的身分被標籤化、框限就業生涯與未來發展。
6.觀察的視角
和《不平等的童年》相較,《拚教養》裡面很少看見小孩的樣子,不論是在家中、在學校、安親班或是在課外活動的場所中,是獨處或是與家長、其他親戚、老師或同儕的互動,作者分類的每一個典型都只有很少的片段,關於不同的教養型態對小孩造成的影響,只有勞動/貧窮階級的自然成長型教養型態、以及參與實驗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的規畫自然成長型教養型態有稍多的著墨,從作者在認為國家立法禁止、社會指責對小孩家暴是一種「使弱勢父母面對更加強化的國家監看與道德壓力、理想教養腳本下隱含的階級偏誤」的同時,又為「新移民女性可能面對壓迫性的婆媳關係與較高的家庭暴力風險」抱屈,書中的結論段在父母與子女權力極端不對等的條件下,要子女「記得你的爸媽不是你的爸媽」,體諒父母「在某個意義下,他們也是結構下的受害者」,或許依作者的觀點,小孩在權力階序中的地位原本就不值得在研究中探討吧?
若要我認真寫一篇以教育社會學為主題的報告或論文,我實在不敢把《拚教養》放進自己的參考文獻裡面,從前一直無法接受為何臺灣的前段學校都一定非留學回來的洋博士不用,而對國內學校培養的土博棄如敝屣,現在也感到稍稍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了。只是就算內容不盡理想,在當今這個學界人人在衝論文發表的時代,能夠看到《拚教養》這樣的專書付梓其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讚揚的事,只可惜作者的能力還趕不上野心,也期待像這樣的熱情可以延續下去,帶動臺灣的社會學研究繼續成長茁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