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某學長的推薦下,
到善導寺附近聽了場主題叫「豐年祭的迷思」的演講,
還記得在一年前,
曾經和他談到「為什麼平地人可以一直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原住民就不可以?」
那時他回答我,因為「你/他們擁有大部分人沒有/失去的東西」,
但我一直都無法理解那句話的意涵何在,直到聽了那一場演講為止。
那天主辦單位請了兩位阿美族的青年講述一些年祭的意涵,
如何藉著儀式而凝聚一種信仰、一種教育如何生活的模式、一個社群,
還有一些祭儀觀光化造成的影響,
而在照例在批判平地人只想去觀光而不去了解和尊重原住民文化的時候,
出現了整個晚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兩位講員其中的一位說:「不要把『年祭』想成是平地人的『過年』」,
然後說了什麼過年不過就是全家聚在一起一類的東西,
當時我突然升起一種非常不受尊重的感覺,
那種感覺就和聽到別人說原住民都很會唱歌跳舞酗酒不照顧小孩的感覺是一樣的,
那時候我還真的很想回應那位講員:
「你也不了解平地人的文化,不了解過年在平地人的傳統中,
也曾經具有那些和你們的年祭中同樣具有的那種凝聚一種信仰、教育與認同的的功能,
那是我小時候、我阿婆還在的時候,我們家還在過傳統的客家年的時候曾經感受到的...」
在那當下我才突然理解了學長去年的那一句「你/他們擁有大部分人沒有/失去的東西」說的是什麼...
但是,那樣的「擁有」,
總是必須要立基在某種生活方式之上:
任何的認同和價值,都只能從生活中去建立...
當「生活」變得不再是從前的樣子,
即使可以維持一模一樣的形式,
在那樣的儀式後面所要表達的隱喻也一樣會失落,
失落了內涵以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儀式的改變、扭曲或是消失了;
但是若不改變「生活」的方式,
就必變成沒有資源、沒有聲音的一方,
而這也將成為使人們嚮往另外一種生活型態的誘因...
身為客家人和原住民,
我們經常是被主流族群所要求「要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一群,
但我認為,要保存我們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
居於主流的文化願意尊重開始自己的文化傳統是唯一治本的方法,
當主流文化不尊重自己的傳統,那麼就只有願意放棄傳統價值的人才能夠站到有權者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主流族群的人們沒有權利要求我們為了保存「他們」所看重的「我們」的傳統,
而同時成為他們眼中的弱勢。
只有當閩南人和外省人願意找回某些「自己」失落的東西
(而非光是「羨慕」(?)我們這些「別人」還保留著的「別人的」傳統文化),
才有可能讓「尊重傳統」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
我們也才不會再繼續被迫在「維護傳統」和「脫離邊陲」的兩難之間做選擇。
於是,我給了學長對於一年前那句話的回覆:
「期待有那麼一天,我也可以羨幕你/你們擁有我們小部分人所沒有的東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