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聯晚的一則「新聞」
(以下內容節錄自聯合新聞網
網址http://udn.com/NEWS/SPORTS/SPOS1/4171495.shtml)

獅賠近億  明薪球員還猛抬價
聯合晚報╱記者黃麗華/台北報導

贏得年度總冠軍的統一獅隊主力球員,對於薪水「獅子大開口」,潘威倫想要56萬元月薪,高國慶預期目標是45萬元,劉芙豪提出36萬元,不禁令人產生錯覺,難道中華職棒景氣回春了嗎?

職棒超冷 觀眾人數快谷底

根據「中華職棒觀眾人數分析」網站(http://zxc22.idv.tw/)統計,去年中華職棒例行賽300場,平均觀眾人數是2042人,比較前年的2264人,跌幅為9.81%,這個數字放在歷年中職平均觀眾人數,等於是回到職棒8年時報鷹隊涉賭案爆發的2041人水準。

受到賭博案間歇性爆發所累,中華職棒近3年觀眾人數直線下滑,職棒15、16年的總觀眾人數還能突破1百萬人次,近兩年跌落不到70萬人次。職棒15年平均人數3505人,到現在平均一場少了將近1500人,部分球團球員薪水卻是節節上揚,這兩年調幅更是大手筆。
 

獅上億薪水 1場僅增加45人

以統一獅隊為例,去年全隊薪水超過一億元,球團砸大錢拉抬明星球員的身價,開心的是贏得年度總冠軍,卻未能吸引球迷熱情捧場,獅隊在例行賽平均觀眾人數為2057人,相較前年的2012人,平均一場只增加45人。

球迷不進場,獅隊在例行賽票房收入約為1093萬元,還不夠支付50場主場的基本比賽賽開銷費用共1100萬元,等於是球團結算例行賽票房不但沒進帳,還得倒貼給聯盟。

票房倒貼,球團的最大財源是大約4000萬元的電視轉播權利金,加上母公司相關企業贊助不到3000萬元的廣告費,為了支付上億元的薪水,去年球團虧損約9000萬元。

職棒球星除了要有亮眼戰績,人氣是談薪的重要指標,獅隊球團強力製造「高薪」球星,有反應在人氣指數上嗎? 如果真有的話,主場平均觀眾人數就不會只有2090人。

與現實脫節 球員調薪高喊漲

現在不僅是整個大環境不景氣,職棒市場也幾乎跌到谷底,職棒球員以乎變成與社會脫節的特殊團體。球團成軍18年以來都在虧損狀況,多則突破一億元,如果是一般公司,禁不了3、5年的虧損,早就關門大吉了,還輪到員工要求高薪。

如果大家都盡本分打好球,比賽打得精采,球迷自然願意花錢,問題是有人不知自愛,放水打假球打壞形象,球團每年還得忍痛負擔虧損,等到球團不想撐了,最後倒楣的又是誰?

台灣職棒市場陷入空前的低迷,還有能力養得起月薪40、50萬元的高價球星嗎? 這個現象應該不難找到答案。

 

台灣的記者水準真的低到連新聞跟評論都分不清楚
這一篇號稱是一篇報導
但請大家注意看
不光是打錯字
標了粗體的段落
完全是記者自己主觀的價值評斷
撰寫的記者無視於身為記者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
卻用煽動性的言詞企圖引導讀者的價值判斷


再針對這位大記者的評論本身而言
全世界的職業運動都是賠本生意
完全就是依靠投資者的熱誠才得以維持
在報導中卻把職業運動的經營講得和營利事業沒什麼兩樣
也完全沒有提到台灣的職棒薪資和日韓相比少的可憐的事實

為什麼明知道打放水球後果的嚴重性
球員依然前仆後繼?
為什麼打得好的球員都不願留在國內效力?
職業運動員的職業壽命不長
中職完全無法給球員未來的生計帶來多大的保障
這就是因為多數球團沒有經營的熱誠
整天只想著哪天可以靠玩職棒來多賺點錢造成的結果
我們的職棒於是一直在惡性循環中打滾
無怪乎一有MLB可看
大家就對中職失去了興趣

La New和誠泰已經做到鞠躬盡瘁了
我們也沒什麼好苛責
另外兩家用來給球迷吐槽的球團
不用說大家也比我清楚
但統一呢?中信呢?
一間是全亞洲最大的食品公司
一間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金融機構
每年淨利超過千億
一年虧一億在職棒球團上竟然還嫌多
這算是何等熱誠?

不檢討不認真的球團
卻指責認真的球員
實在是令人作噁
(看了真的差點把晚餐吐出來)


看來是聯合報大概唱衰人唱衰上癮了
非得要把中職搞到倒不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amnothing 的頭像
iamnothing

不對位的對位法

iamnot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