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與會計深交
在認識了會計的發展背景與目的以後
接下來就必須了解
會計資訊應該達到怎麼樣的目標、
並且要包含怎麼樣的內容、
又應該要如何表達
才能夠符合會計所被期待的目的
這些也就是構成會計學理論的基礎
稱之為會計理論體系(Conceptual Framework)

Kieso等人在「Intermediate Accounting」一書中
把會計理論體系分成了三個層次:

一、財務會計的目標(Objectives)
二、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三、認列與衡量概念(Recognitiion and Measurment Concepts)

這樣的表述可以讓學習者很容易了解會計理論體系建構的思維
所以接下來也會按照這樣的模式來做介紹:

首先是第一個層次
也就是財務會計的目標
為了符合財務會計的目的
也就是讓會計資訊的使用者了解其所關注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其來源及使用狀況
以有效配置與使用其資源
(營利組織之)財務的報導應該提供這樣的資訊:

1. 對實際與潛在的投資人與授信者理性的投資、授信與其他類似行為有所幫助者

2. 協助實際與潛在的投資人與授信者估計可期望的現金收益之數額、時間與風險

3. 清楚地描繪組織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這些資源的請求權、
    以及各種交易與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


為了要達成這三個目標
訂出了會計資訊應該具備的特質與要素
也就是第二個層次
(會計表述的)基本概念
如上所述
這個層次可以分成會計資訊的特質(Qualitative Charastics)
和財務報表的要素(Elements)兩個部份來敘述

首先說會計資訊所應該要具備的特質:

1. 可瞭解性(Understandability)──
    任何符號都需要讀者對其產生一定程度認知才能構有效的傳播其意義
    要讓讀者可以瞭解是任何符號系統都必須具備的特質
    會計當然也不例外

2. 攸關性(Relevance)──
    會計的目的是要協助會計資訊的使用者進行決策
    所以會計資訊應該要具有能夠影響使用者決策的特質
    這樣的特質就稱為攸關性(即與決策攸關)
    具有攸關性的資訊應該要具有預測價值或回饋價值
    (預測價值指能夠藉由對過去或現在的報導對未來做預測
    回饋價值指確認或更正先前的預測)
    並且要具有時效性(可及時提供予使用者)

3. 可靠性(Reliability)──
    為避免誤導使用者的決策
    會計資訊明顯的必須具有可靠性
    具有可靠性的資訊應該具有下列三種特質:
    a.可驗證性(Verifiabilitty)
    指毫不相干的人員使用相同的方式進行獨立衡量可得到相似的結果)
    b.忠實表達(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
    指所報導的資訊在敘述與數字上都與事實相符
    c.中立性(Neutrally)
    指不為了達到特定目標或圖利特定人員而對資訊進行篩選(亦即隱匿某些資訊)

攸關性與可靠性是使會計資訊可用以幫助決策的主要特質
(可了解性是任何資訊都必須具備的)
不過除了具有這樣的特質以外
如果還可以讓使用者比較不同組織的類似資訊
和一個組織在不同時間點或時期的類似資訊
對使用者會有更大的幫助
以下兩個稱之為次要特質的特質
使會計資訊可以提供這樣的協助:

4. 可比較性(Comparability)──
    若在不同組織採用使用相似的規則進行認列與報導
    則可使資訊(在不同組織間)具有可比較性
    可比較性讓使用者得以辨識不同的經濟事件在不同組織間所造成的相似或相異之處

5. 一致性(Consistency)──
    當一個組織在各個期間對於類似的事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置
    則可使資訊在各個期間的表述具有一致性
    一致性讓使用者得以比較相似事件的發生在不同期間對於一個組織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
    一致性不代表一個組織所採行的會計方法完全不能有所改變
    若有其他的方法更能夠增進組織所提供會計資訊的攸關姓或可靠性
    那麼組織應該為此而改變所使用的會計方法
    而方法改變造成一致性的損害
    也應該在財務報導中進行具體而清楚的說明

從上述的說明
可以發現可比較性與一致性這兩項特質
只是在會計資訊已經具備了前三項特質時
使資訊對使用者的決策有更大的幫助
而並非使會計資訊的表述可符合其目標所必須具備的
所以才會稱之為次要特質

構成第二個層次的另一個部份
則是財務報表的要素:

任何資訊的流通
都需要共同的語言做為概念傳遞的基礎
以下所述的各個要素
就是建立會計語言的基本符碼

1. 資產(Assets)──
    指一個特定組織所控制
    從過去的交易或其他事件所產生
    並可期望在未來獲得經濟效益的資源

2. 負債(Liabilities)──
    指一個特定組織由於過去的交易或其他事件
    而必須轉移資產或提供服務予其他個體
    並造成經濟上損失的義務

3. 權益(Equity),或淨資產(Net Assets)──
    資產減去負債後所剩下的殘餘利益
    (在營利組織中權益是屬於業主的利益)

4. 業主投資(Investment by Owners)──
    由其他個體為在組織中增加權益而轉移有價值的資源至組織中
    所造成的組織淨資產增加
    業主投資通常會使組織獲得資產
    但也可能出現使組織獲得服務或是減少組織債務的形式

5. 分配予業主(Distributions to Owners)──
    由組織藉由移轉資產、提供服務予業主或增加對業主的負債
    所造成的組織淨資產減少

6. 綜合損益(Comprehensive Income)──
    在一定期間內由除業主投資及分配予業主兩種情形外
    任何交易或其他事件、處境的改變所造成的組織淨資產改變

7. 收入(Revenues)──
    組織在一定期間內因提供商品、服務或其他主要營運活動
    而造成組織資產的流入、增值或是負債的減少

8. 費用(Expenses)──
    組織在一定期間內為提供商品、服務或其他主要營運活動之所需
    而造成組織資產的流出、耗用或是負債的增加

9. 利益(Gains)──
    組織在一定期間內因非主要的或偶發的交易、事件、處境之改變
    或其他除收入與業主投資以外的狀況
    而造成組織淨資產的增加

10.損失(Losses)──
    組織在一定期間內因非主要的或偶發的交易、事件、處境之改變
    或其他除費用與分配予業主以外的狀況
    而造成組織淨資產的減少

這十個要素大致可以分做兩類:
前三項(資產、負債與權益)所敘述的
是組織在某個時點上所擁有的資源量與其請求權
而後七項所敘述的
則是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交易、事件或處境的改變對於組織造成的影響

而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之下
又發展出了怎麼樣的認列與衡量概念呢?
就且待下回分曉啦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not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